10月10日下午4:00—6:00思政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利用周三例会时间组织全体专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探索强化实践教学问题。会议由“马中化”教研室主任魏东斌主持。
会上,魏东斌主任首先就本次备课会主题进行简要说明。魏主任说道:“中央16号文件早就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老员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进一步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目前,尽管按照文件精神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的一定的收效,但是离达标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特利用“集体备课”这一有效的教研活动平台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和交流。
接着,左光荣、张英岗、马亚琴等老师等老师相继发言,就各自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大家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左光荣老师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既然通过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宣部、教育部等高层的文件提出,肯定是不容得过且过并务必加以落实的,但介于目前团队、学时、教学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完全采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方式进行不完全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以往通过选出部分员工代表前往我们共建的“爱国主义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集中活动并在返校后有机形成辐射还是可以继续保持的。张英岗老师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强调的是实际的行动,但一方面其实也是在树立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操作和落实中,肯定不能教条地与专业教学的实训实验活动类似和等同,但又要与注重逻辑演绎和理论推导的课堂理论教学活动区别开来,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尝试在争取有足够课时保证的情况下,按照一些学界人士所提出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去落实应是可行的办法。马亚琴老师认为,现有的教学学时仅仅能基本保证将理论讲精讲清,特别需要进行的实践拓展内容,自己基本上是采用与员工约定的方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组织类似《走进毛泽东》《复兴之路》等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的集体观看活动,以便能将课堂理论讲述中涉及到的那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加以形象化和直观化,为员工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和视觉冲击,有助于加强对所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总体效果还好,但在时间、地点的约定方面牵扯到多个方面,有时比较费神。其它与会同志也纷纷结合自己教学探索坦诚分享和交流了积累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
最后,高凤香部长在充分肯定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她讲:“虽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诸如‘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这样的话语我们可能说的更多讲的更熟,但在现实操作中,受制于传统的对理论神圣性过度膜拜的思维习惯影响,加之时间、地点、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偏偏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目前与专业课相比呈现出明显的薄弱状态,与上级文件精神和建设标准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能将实践教学创新地在‘课堂上、校园内、校园外’这三个层面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也可能是走出目前困局的路径。所以,希望马中化教研室的全体同志能在今后加强探索、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集中智慧,形成完整并更富操作性的建议性实施方案,随后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积极沟通协调,通过获得更好的时间、地点、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条件而确实将思政课16课时1学分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